2007年4月4日 星期三

被操弄的民意:對於支持按指紋的政策的民調的再思索

說明:這篇文章是2005年應台灣智庫之邀寫的,當時換領身份證時是否應按指紋的爭議正方興未艾,我寫了幾篇文章討論這問題,這是其中的一篇。

自行政院決定換發身分證時須按指紋的政策後,政府即大力宣傳此政策於改善治安上的必要性,更提出各種人民高度支持此政策的民調數據,試圖證明此政策確實有其民主正當性。然而,這些民調數據的產生,究竟是受訪者在充分獲得完整的資訊後理性思索的結果,抑或是政府操弄資訊下於不完整、不正確的思考基礎上所做的選擇,卻不能令人無疑。

筆者的疑慮並非無的放矢。在行政院決定請領身分證時應捺指紋並錄存後,筆者曾於在淡江大學開授的憲法與人權課堂上,詢問學生對於按指紋與換發身分證等相關問題的看法。結果在全班七十位學生中,有十七位反對必須按指紋才能領身分證的做法,支持行政院政策者有三十九位,其餘十四位學生則抱持不置可否的態度。進一步問支持行政院政策者的理由時,他們都說此有助於改善治安。接著再問他們何以會認為此將有助於改善治安時,他們都回答因為政府與媒體都這麼說。這些學生雖不能代表社會整體,卻也相當程度地顯示出在此議題上資訊操弄與不完整的嚴重性。

長期以來,支持建立全民指紋檔案庫者一直強調此將有助於改善治安。對此說法,許多人權工作者與學者都曾為文指斥其謬。而由其他治安問題比我國更為嚴重、刑事鑑識技術亦較我國進步的民主國家,皆未建立全民指紋檔案庫,就可看出有無全民指紋檔案庫其實與治安好壞沒有必然關係。然而,既然如此,則何以許多人民會對建立全民指紋檔案將有助於改善治安的說法深信不疑呢?筆者認為,此應與台灣多數人民對於國家角色的想像有關。

就政治學的角度言,國家在人權保障上有著雙面性格,一方面,自有國家出現以後,國家就一直是人民自由與權利的主要侵犯者,另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對於個人權益之保障,卻也有賴於群體(尤其是國家)之力量。具有此種雙面性格的國家,因而被視為是種「必要之惡」。如何控制此「必要之惡」,抑制其侵害人權的性格,使其能發揮保障人權的性格,便成為近代世界政治史發展的主軸,而其具體成就便是民主政治。近代民主政治強調以分權或權力分立為憲政體制設計的原則,要求以受人民直接控制的立法機關為憲政運作的核心,經由法治原則,立法機關控制行政與司法機關,經由定期改選,人民控制立法機關。而這種民主政治的機制,實乃建立在對於國家各機關(尤其是行政機關)的不信任上。到了二十世紀中期,更由於福利國家與官僚國家的發展,許多人發現傳統代議民主的機制已不足以防止國家侵害人權,遂提倡參與式民主,強調以直接民主救濟代議民主的不足。

然而,或許是曾長期處於威權政治,台灣人民多仍有萬能的行政國家之想像,每每認為強大的行政權才能保障人民的權益,卻不知對人民自由與權利的侵害主要來自於國家。其具體體現就是對身分證制度毫不懷疑的接受。筆者在詢問學生對按指紋一事的態度時,也問他們對於身分證制度存廢的看法。結果是全部的學生都認為身分證制度有存在的必要,連反對行政院政策者亦不例外。身分證制度與「口卡」為一體兩面,源於古代的奴隸管理制度,乃奴隸主為了管理方便,將奴隸編號入檔,後來監獄管理犯人以及殖民國家管理被殖民者時沿用之。正因身分證制度乃國家為行政管理方便將人民物化之產物,所以一般民主國家並不採之。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部份右派國家主義者曾力求建立身分證制度,但因其侵犯人權甚巨,是以未被國會接受;英國雖在執政黨工黨的強勢運作下通過建立身分證制度的法案,卻在全國引起強大的反對聲浪,其爭議有越來越激烈的趨勢。身受恐怖攻擊之害最深的英美人民,豈有不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身家安全的道理,但正因身分證制度隱含對於人權之否定,一旦接受之,恐怕隨之而來的是建立全民指紋檔案等進一步的侵害人權措施,因而對之疑懼甚深。相對於其他民主國家的人民,我國人民對於身分證制度的毫不懷疑,實不能不令人驚駭。而在此種「順民」的意識基礎上所做出來的民調,竟被行政院當成支持建立全民指紋檔案的有力依據,就不免要令人懷疑政府保障人權的誠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