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民主,從告別諸神開始

二00四年十二月的第六屆立委選舉,全國的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九點一六,是國會全面改選以來投票率最低的一次全國性選舉。相較於同年三月第十一任總統選舉百分之八十點二八的投票率,以及二00一年第五屆立委選舉百分之六十六點一六的投票,第六屆立委選舉投票率的巨幅下降,格外令人怵目驚心。就政治學的角度言,投票率的劇降,表示許多人民認為投票並不能改變現狀。這種政治效能感下降的情形,不由得令人要對台灣的民主現況有深沉的憂慮。  

事實上,在中研院於二00三年五月完成的一項全國性民意調查中,已經預見台灣人民對於民主體制的信心危機正在急速升高:當民眾被問到「近幾年台灣的政治情況來看,台灣還不適合實施民主政治」時,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民眾表示同意,而有百分之五十一表示不同意。在一九九八年時,回答類似問題的比數是二十六比六十三。五年間,同意台灣不適合施行民主的多了百分之九。在最近這次調查中,也問民眾「……像解嚴之前蔣經國時代那樣的政治,對台灣會比較好」,結果同意的有百分之四十六,不同意的是百分之四十二,顯示多數民眾肯定威權政治。而如果將台灣「不適合實施民主」和「解嚴前的政治對台灣比較好」這兩個不同的題目進行交叉分析,結果有百分之二十四的民眾對這兩題都表示同意,而有百分之三十二的民眾都不同意。這兩類民眾可以說是代表了反民主和民主兩種堅定的立場。有百分之九的人雖然同意台灣還不適合施行民主,但並不認為解嚴前的威權政治對台灣比較好,這些人對民主有些失望,但也反對回歸解嚴前的政治。比較特別的,是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肯定威權政治而又不同意台灣不適合實施民主,態度相當矛盾。換言之,目前有堅定民主立場的民眾大約接近三分之一,但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堅定地反民主。另外,有四分之一強的民眾對民主有些疑慮或態度矛盾。當進一步來比較支持不同政黨的民眾對戒嚴政治的態度來看,支持國民黨、親民黨的民眾都有六成認為「……像解嚴之前蔣經國時代那樣的政治,對台灣會比較好」,不同意的約略都是百分之三十三。相對的,支持民進黨的民眾,有百分之六十二反對這種肯定解嚴前政治的說法,同意的只有百分之三十。雖然不同意的遠遠多於同意者,但是支持民進黨的民眾當中仍然有百分之三十肯定威權政治,顯示了威權政治的遺緒影響既廣且深。由前述調查來看,目前台灣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人民有信從、支持民主體制的堅定意識;但從一九九八到二00三年的五年間,認為台灣不適合施行民主的民眾卻增加了百分之九。這種對民主體制失望、不信任的態度之直接反映,就是對定期改選的機制不再有信心。在過去,無論選舉過程與結果如何地不令人滿意,人們總還認為自己投下的選票有可能改變現狀;但現在,許多人開始認為投票是沒有用的。當人們對民主的機制不再有信心時,民主,其實已經面臨嚴重的危機。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 在其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的《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一書中,曾指出民主化不必然一定是朝正向發展的,民主政治也可能會崩潰而退回威權政治甚或是極權政治。民主的鞏固需要許多條件,民主文化的確立,乃其中不可或缺的要件。民主化的過程,可謂是舊的、非民主的統治型態崩解而建立新的、民主的統治型態之過程。此過程所涉及的,不只是政治遊戲規則的改變,更涉及心理與文化意識的變遷。誠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支持體制使其穩定的,並非體制本身及其附屬的強制力,而是人們信從、支持體制的意識。民主文化是個複雜的概念,極難以有限的文字說明清楚。但若要找一個切入點,就應由民主政治是人的政治而非神的政治著手。綜觀世界民主發展史,無論是在古希臘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或近代歐美的代議民主,都認為民主政治是人性的事業。人與神之間的差別,在於人是不完美的。既然人是不完美的,則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會追求自己的利益與價值。因此,有權力者恆有濫權的傾向。故在民主政治中,統治者的權力必須要受限制,不只是要以諸如定期改選之類的的制度加以限制,人民更需時時刻刻對統治者抱持著疑懼之心。因此,在民主政治中,無論政治人物有再高的群眾魅力,無論其表現的再怎麼睿智英明,也不會因而獲得人民無限的信任與授權,亦不會以一人或一黨之掌權與否為國家興亡的關鍵。然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卻認為現實世界中可有道德完美的聖人,完美的政治就是由這些聖人統治的道德政治。受此文化遺緒影響,台灣現實政治中也有許多的「神」與聖人,不但人民相信其所支持的政客不會犯錯,也認為媒體與司法應「超然獨立於政治之外」的迷思。而正因這種相信現實世界中必然有不會犯錯的人與不會追求己利的人之想法,使人民迷信權威,認為只有某些人或某些黨掌權,台灣才有希望,卻不知這種想法其實正是威權政治的溫床。而當現實政治運作顯示不會犯錯的「神」與聖人並不存在時,許多人開始無所適從,面對只能在濫與更濫中做一選擇時,拒絕投票,便成了最直接的反應。只是,現實世界中絕對沒有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君」,民主政治從來就不是要在選舉中選出「絕對」的好人,而是藉由定期改選與責任政治的機制,讓本質上就不完美的政治人物必須競相表現得比較好,以爭取選民的認同而被賦予權力。而人民也從來不認為有哪個人是從不會犯錯的,是必須條件加以支持的。正因如此,參選人不但要端岀政策牛肉,亦要清楚交代這個政策所需的財政資源由何而來,職是政治競爭變成良性的競爭。這種政治型態與現今台灣的政治型態之差異,不在於從政者的本質,而在於人民是如何看待政治與政治人物。有偉大的人民,才能有偉大的政治家。人民之偉大與否,端只在是否能正面面對現實人性而已。

在北歐神話裡,這世界本由諸神統治,直至諸神隱退,屬於人的世界才能開始。同樣地,民主政治的開展,也必須從結束對現實世界中這些「神」與聖人的盲目崇拜開始。開創民主並不容易,鞏固民主更是個大工程,而其開端,就在告別諸神!

沒有留言: